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问答贵州茶】在古代,贵州茶属于什么咖位?

茶叶新闻

   日升月落,草长莺飞。一粒四球茶籽,落进历史年轮,穿越百万年终成化石,在贵州晴隆被发现。这颗小石头,将世界茶历史向前推进了164万年以上,成为中国是世界茶原地最有力的物证。  1941年,我国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的李联标先生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茶场工作期间,发现务川大树茶、习水大茶树,开启了中国

【问答贵州茶】在古代,贵州茶属于什么咖位?

   日升月落,草长莺飞。一粒四球茶籽,落进历史年轮,穿越百万年终成化石,在贵州晴隆被发现。这颗小石头,将世界茶历史向前推进了164万年以上,成为中国是世界茶原地最有力的物证。

  1941年,我国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的李联标先生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茶场工作期间,发现务川大树茶、习水大茶树,开启了中国古茶树研究的大门。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境内具有一定规模(10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古茶园达18处,古茶树达120万株以上,其中200年以上的古茶树15万株以上,千年以上的古茶树1万余株,最大的古茶树直径约170厘米至180厘米,相对集中连片1000株以上古茶园50处,在国内极为罕见。

  在古代,贵州茶,大概是来自“家底厚实”的大户人家。具体“咖位”如何,从古籍文献的描述中,可以窥豹一斑。

  1980年,贵州省晴隆县发现四球茶茶籽化石,将世界茶历史推进了164万年。

  《贵州古代史》提到:“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中郎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有枸酱、茶、蜜、雄黄、丹砂等商品。”这段记载说明在夜郎时期贵州已经出现茶了,有明确的茶叶产地。

  晋朝傅巽在《七诲》中记录了当时八种珍贵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南中茶子”,就是今天的黔滇一带所产之茶。

  贵州三都县,古茶树成群生长,枝叶繁茂。

  唐代陆羽《茶经》,对贵州茶有明确的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陆羽在《茶经》记叙各地产茶中,惟一用“其味极佳”对贵州茶作了的高度评价。陆羽在《茶经》中,还将播州(今遵义地区)、思州(今黔东南、黔南一带)列为全国六大茶区之一。可见,贵州茶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声名远播,久负盛名。

  进入宋代,《宋史食货志》记载:“南渡以来,文、黎、珍、叙、南平、长宁、阶和凡八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夏,黎州入雅州。”提及在宋代已有茶饼进贡,茶味亦佳百,且在桐梓、遵义等处设置茶马交易场所,用贵州茶换取青海马。

  贵州境内古茶树资料图片。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二·江南西道二十·思州》记载,思州贡物有硃砂、水银、茶;务川县有白茶水;播州有黄蜡、生黄、茶;夷州有茶、硃砂、水银、蜡烛。今遵义、桐梓一带(唐、宋播州)、今务川、印江一带(思州)、今德江、思南一带(费州)和今湄潭、凤冈一带(夷州)是全国的重要茶区。

  北宋,黄庭坚写下:“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腌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他笔下的都濡,位于今天的贵州务川县一带,从他描写的采茶、制茶场景中,可以感受到1000年前,宋朝古夷州的确的制茶工艺已经有了精细手法,茶叶品质也名声远扬。

  作为世界茶原地,中国贵州的青山绿水间,存在着许多珍稀古茶树资源,是宝贵的茶树基因库。

  明代《一统志》:“贵州茶府县皆有。”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产洞茶、叶大而味美。其他镇宁州、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永宁卫均产茶。”

  清康熙《贵州通志》(1673年):“贵阳军民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

  《清史稿》将贵州与苏、皖、鄂、浙、闽、湘、桂、滇并列为产茶地之“最”。

  龙场驿何先龙先生据清末民初日本出版的《中国之工业原料》统计:贵州十三府中有九府产茶,即贵阳、思州、兴义、大定、都匀、平越、石阡、遵义、安顺。一九五一年贵州茶叶产量达27000多担,一九三六年全省年产茶叶200担以上的县有十七个,包括开阳县、贵阳县、贵定县、瓮安县等。一九四七年贵阳有茶庄6家,茶食店140家。

  穿越百万年,世界茶原地贵州,黔茶正飘香。

  这样看来,贵州茶在古代的“咖位”是站上了“C位”的,连陆羽都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2017年8月3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2019年6月27日,贵州正式启动古茶树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按照联合国有关要求,贵州“申遗工作小组”将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时间,从古茶树文化性、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濒危性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利用,提升贵州茶文化软实力,增强贵州茶品牌市场竞争力,使贵州古茶树资源成为贵州茶产业之基、文化之脉、品牌之魂、基因之库……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