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清代贡茶——通山茶

茶叶新闻

    大量史料表明,清代乾隆以降,历任湖广总督、湖北巡抚都把“通山茶”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这是笔者在今年中秋假期无意中发现的。现将相关史料作一简单梳理,供有兴趣者参考。  民国学人章乃炜在《清宫述闻续编》“茶库”目下记载:“乾隆时,各省例进方物,茶叶一类……湖广总督进砖茶五箱……湖北巡抚进通山茶五箱

清代贡茶——通山茶

    大量史料表明,清代乾隆以降,历任湖广总督、湖北巡抚都把“通山茶”作为贡品进献宫廷。这是笔者在今年中秋假期无意中发现的。现将相关史料作一简单梳理,供有兴趣者参考。

  民国学人章乃炜在《清宫述闻续编》“茶库”目下记载:“乾隆时,各省例进方物,茶叶一类……湖广总督进砖茶五箱……湖北巡抚进通山茶五箱。”《清宫述闻》是一部反映清代帝后起居、典章制度、清宫机构及宫廷园囿的书。20世纪30年代初,章乃炜供职于故宫古物馆,不久转入文献馆,潜心研究明清档案,辑成此书。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清宫中所藏第一手档案原件,不加损益而实录,又以故宫秘籍为之佐证。书中注明,这一则关于清代贡茶的史料,引自乾隆九年(1744)六月《总管内务府奏销档》,这是目前发现的关于“通山茶”入贡的最早文献。

  清代官员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是一部专记清代掌故的笔记。该书卷二十四载:“任土作贡,古制也。各直省每年有三贡者,有二贡者,其物亦屡有改易裁减。今就所见近日例进者,汇录于后:……两湖督端阳进:通城葛二箱,百合粉二箱,通山茶一箱,安化茶一箱,郧耳一箱,香蕈一箱,笋尖一箱,蕲艾一箱,砖茶一箱。”吴振棫是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曾任云南巡抚、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卒于同治十年(1871)。此书晚年成稿,所记茶事约在咸丰、同治间。据此可知,“通山茶”为当时湖广总督之端午节贡品。在他的记录中,湖广贡茶增加了新兴的安化茶。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万秀锋等所著《清代贡茶研究》一书,引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进单》的记载:“同治十二年(1871)十一月二十日,湖北巡抚郭柏荫(远堂)进通山茶三箱。”光绪间地方进贡宫廷茶叶28种名目,通山茶仍为其中一种。《北京志·商业卷·饮食服务志》引《宫中进单》: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初一日,湖广总督张之洞进通山茶一箱,安化茶一箱,砖茶一箱。”从上述时间来看,“通山茶”不仅是端阳贡品,也是年贡贡品。

  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仍居故宫。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宫,民国政府接管故宫,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着手对故宫各殿存留的物品进行清点。当时宫中尚有没有用完的通山茶六箱。清室善后委员会编《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二编第六册中的《茶库》,对茶库物品一一编号记录,除茶具、茶容器外,就是各省进贡的各类成品茶叶,包括安远茶、六安茶、阳羡茶、莲心花茶、红茶普洱茶、人参茶膏、通山茶、名山茶、蒙茶、珠兰茶、小种花香茶、功夫花香茶、各类茶砖和无名茶叶若干。此类记载大约有三十余条,其中有关“通山茶”的三条。遗存的“通山茶”有三个编号:“三二六:通山茶二箱”,此条后注:“自三二〇号起至三二六号止均原箱未开。”“三二九:通山茶一箱(后注:十锡盒)。”“三三三:通山茶三箱。”说明通山茶是用锡盒包装,每箱十盒。茶叶保质期不长,这些茶叶应该是宣统年间的贡品。

  作为贡品的“通山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茶叶?《清代贡茶研究》一书,据故宫博物院现存茶叶文物描述道:“从现存的实物来看,通山茶与其他类的黄茶非常相似,叶芽短小,卷曲均匀,成条索环状。其外包装上有黄色封签,说明是专门为进贡而制作的茶品。”书中描述了“通山茶”的外形,并附有带包装图片,显示锡盒包装,外贴黄色剪纸图案的封签。但该书同时又说:“在各类文献记载中,都没有通山茶相关的记载,查清代湖北的贡茶品类,并结合实际的文物来看,通山茶很可能就是产自远安县的黄茶。”这当然是毫无依据的臆测。

  清代湖北的贡茶,自乾隆以来,一直记录为“通山茶”和“砖茶”。远安县的鹿苑茶直至晚清才开始有名,并无入贡的记载。远安黄茶以“鹿苑茶”为代表。同治《远安县志》:“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每年所采不足一斤,反不如凤山之著名。然凤山亦无茶,外间所卖,皆出董家畈、马家畈等处,以其近凤山,故曰凤山茶。”湖广督、抚如果在远安采选贡品,当然会选最好的鹿苑茶,但鹿苑茶“每年所采不足一斤”,不能凑足一箱、二箱之数,也不会以“通山茶”命名。相反,清代官修的康熙《湖广通志》记载:“茶出通山县者上,崇阳、蒲圻次之。”这反映了清初通山茶叶的质量和知名度,也为后来官方采集贡品指明了路径。同治《通山县志》卷二“山川”:“三界尖……昔产云雾茶入贡,后免,茶亦不生。”卷二“风俗”:“三月……谷雨前采茶,细如雀舌,曰雨前茶,又曰白毛茶。”这个“细如雀舌”的描述,与《清代贡茶研究》所说的“叶芽短小”相符。所以,早期的“通山茶”可能采自三界尖,后期则可能采自通山县城附近的高山,也就是类似于县志所称“白毛茶”的一种优质茶叶。“通山茶”与黄茶成品外形相似,但并不是黄茶。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清代作为贡茶的“通山茶”,无疑是产自湖北通山县的优质茶叶成品。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品牌,这个品牌就叫“通山茶”,因为历任湖广督、抚的贡单上就是这样写的。遗憾的是,其中故事当时民间并不知晓,至今也不为业界和社会所知。清代的贡茶,如今大都成为国内名茶,而“通山茶”这一品牌却没有得到利用,这是很可惜的。笔者撰此短文,也是希望有关方面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并以故宫文物和文献为依据,重新打造“通山茶”这一品牌,使之对经济和民生有所贡献。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