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黔茶这十年(2007-2017):那些年我记录过的贵州茶故事……

茶叶新闻

    《黔茶这十年》一书也收录了几篇我认为在贵州日报发表比较有特点的稿件。  2010年12月,我作为贵州日报经济二部记者采访了贵州茶界泰斗牟应书老先生。牟老先生在茶树栽培、品种资源研究、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生产加工和创新名茶的研制等方面建树颇多,成就斐然。  去年底逝世。  春秋茶馆是牟家开的。

黔茶这十年(2007-2017):那些年我记录过的贵州茶故事……

    《黔茶这十年》一书也收录了几篇我认为在贵州日报发表比较有特点的稿件。

  2010年12月,我作为贵州日报经济二部记者采访了贵州茶界泰斗牟应书老先生。牟老先生在茶树栽培、品种资源研究、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生产加工和创新名茶的研制等方面建树颇多,成就斐然。

  去年底逝世。

  春秋茶馆是牟家开的。

  已经80高寿的牟应书总是手肘放桌上,身子前倾,专注地听每个人讲话,带着笑意。

  牟老英雄从民国时期湄潭的中央实验茶场干起,算贵州茶业泰斗级人物。除去众多荣誉,单“在湄潭永兴农场一天生产12万斤干茶”的纪录至今让后辈肃然起敬。

  不过,牟老英雄自认为最得意的还是:技术。

  2007年,牟家在全省选了三年基地,最终“花”落田坝。这里有他们新研制的主打品牌“绿宝石”需要的大量原料。

  这款据说花了五年时间研发的“绿宝石”具有发展的“战略性”眼光:解决了名优茶规模化生产的瓶颈。

  传统的名优茶都是独芽制作。但独芽量少,时间短,无法成为一个覆盖全国市场品牌的基石。“绿宝石”突破性地以一芽二叶或三叶制作出名优茶,一出山获国内无数奖项。

  牟氏父子此时眼见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省里计划到2015年发展500万亩,而遵义就有百万亩茶园。他们希望能利用技术优势,迅速扩大阵营抢占市场。

  (节选自文章《凤冈群英谱》)

  2015年春,贵定云雾山采茶人。张玥摄。

  2012年,我所在部门有个策划是对十三家农户进行一年持续跟踪采访。我选的其中一位是贵定县云雾山茶农方开祥。这组策划报道获得了当年贵州新闻一等奖。

  2012年,方开祥主要为贵定县发展茶产业提供茶苗。我节选其中一篇“日记”。

  2012年2月13日

  在这个社会感觉不到一角钱的用处,更早已忘记一分钱曾存在过,贵定县云雾山脚,“厘”这样的计价单位却依旧吸引人。

  “老板,扦插怎么算?”一个年纪40多岁包了块天蓝色头巾的女人想去坡上扦插,问方开祥。

  “4厘一株”。

  女人双眼放光。

  这是立春后的第十天。三个从龙里乡下来云雾镇走亲戚的女人进方开祥家打听用工行情。

  不过方开祥有些为难:你们住得太远了,我不管住,也没办法送你们回去。另外两个中年女人听完剪枝的报价,默默盘算了一小会,很坚决地要求明天上工。

  方开祥只能点点头同意。满脸倦容。

  早上7点半,方开祥起床推开大铁门。门外已经站了好几个包着各色头巾脸冻得有些发红的乡下女人。云雾镇此时还浸在浓雾中,黑色山梁在大团大团白雾中若隐若现。

  女人们都是从附近村寨赶来剪枝的。很快,方家一楼齐整地坐了3排近30个女人,老少都有。每人面前一捆刚从山里采来的鸟王种枝条和一个黄色的麻袋。她们很少聊天,绝大多数时间只听到剪刀咔嚓咔嚓地“夹”枝条。每根枝条可以“夹”7至8个扦插的苗。深绿的苗只需要留一个芽苞,3至4公分长。

  剪枝和扦插主要采用点工的方式。当时镇里流行的一句话“包工不要脸,点工不要命。”这说明点工是村民们最接受的方式,而包工则只会让大家没有工作积极性。

  方家开出的价钱是:剪枝,一斤收购价1.5元。

  中午了,剪枝的女人们自带了午饭,放了点辣椒的光面条或者米饭上盖了点酸菜洋芋,有的有几片腌肉。大家埋头吃饭,吃完又继续“夹”。她们一直夹到晚上12点过,然后,再由方开祥开车把她们送回家。

  下午,方开祥开车到云雾山中他父亲承包的茶园里。这个近600亩顺着山势种植的茶园依旧被薄雾笼罩。坡脚的云雾湖明亮得如同柔媚的眼睛。方开祥家的枝条都是从这里剪去的。他那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弟弟正在货车旁称重计量。

  站在这样宁静的茶园里,方开祥偶尔会想起那些开中巴车的日子,19座挤了30多个客人的惊险。他庆幸自己成为一名贵州茶农。

  《黔茶这十年》,袁小娟著。天猫贵州科技出版社有售。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