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远香淡暖禅茶心

茶道

  罗素在其著作《幸福之路》中,以一小节名向世人发问:幸福是可能的吗?幸福之虚幻,之稍纵即逝,正如梦幻泡影。而有时幸福之易,就譬如弯下身来,掬水月在手。秋意渐深,与三五知己煮一壶好茶,或在幽寂的禅堂捱一柱香,想来都是幸福的。禅的妙意凡人难揣,而茶的名相繁杂,区别甚微,我辈俗人,解之不易。然而即便平常

远香淡暖禅茶心

  罗素在其著作《幸福之路》中,以一小节名向世人发问:幸福是可能的吗?幸福之虚幻,之稍纵即逝,正如梦幻泡影。而有时幸福之易,就譬如弯下身来,掬水月在手。秋意渐深,与三五知己煮一壶好茶,或在幽寂的禅堂捱一柱香,想来都是幸福的。禅的妙意凡人难揣,而茶的名相繁杂,区别甚微,我辈俗人,解之不易。然而即便平常人,也是能从一杯平常的粗茶中,体会出一点人生的况味和小小的幸福来的,虽则离禅甚远,亦不解茶,但从那茶中浸染出一点点禅心,却是一团暖暖的芬芳,幸福自己,温暖他人……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第一次去寺庙参加夏令营,第一天就领到一个纸袋。里面满满的,装着书籍,时间表,营服。纸袋两侧印着两行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也是夏令营的发起者——净慧老和尚一直倡导的。初读之下,觉得这句话很像一句口号,就像小时学堂里黑板上高悬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般,每天在看,可是没有一天放心上。随着时间渐久,再细读起这句话来,又是另一番境地。

  觉悟人生,也许就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发现除了自我之外,他人与世界的存在,从而将自己从个体的局限性中解放出来。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不幸福,觉得自己哪都不如别人,很多时候这些情绪都来源于自怜,而解决的办法其实就是“用心”二字。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并热爱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心外无物”——“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我们的心原本是自由的,但有时会认物死,有时又会认物活。

  常一起喝茶的好友一次开玩笑地跟我说起,每次喝茶的时候,习惯听你说这个茶的好坏优劣,经你一解说,茶都变得好喝了。譬如你说某一泡好的普洱令人“舌底鸣泉”,口中就津津的回甘起来。可是回家自己泡却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听了刚开始还挺得意,后来不由得警醒。其实我是在喝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受加给他人。我说“这是好茶”,一起喝茶的人便想:她喝茶那么久了,她说好肯定是好。所以带着这个“好茶”的标签来喝茶。那么这泡茶其实在她心目中已经死去了,她不会对此茶再有新的兴趣和知识,只是带着我的经验和体验来感受,失去了原生活泼泼的认识此茶的自我。所以当有人问起我“茶禅一味”的感受时,我通常会回答两个字,就是:闭嘴。茶禅给我的益处,就是莫要“认物死”,莫要自以为是,谦虚谨慎地认识每一泡茶,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茶事,而不是当她,是你想当然的那样。

  至于发现自我,接受自己,笔者也有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一年冬天,失业失恋加失意的我去买东西发泄,在商场附近吃饭,恰好遇到茶友W老师和他的妻子T。他们两人都是心理拓展的教练,吃饭时我谈起最近的失意,谈到自己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在奶奶家成长的倍受冷眼的经历。末了,我感叹:没有人爱我,没有人能帮到我。T反问:那你自己爱你自己吗?我顿时傻眼。T然后让我伸出右手来,我将掌心向上伸出右手,T失笑:我不是要给你看手相……继而轻轻握住我的手,问:你有什么感觉?我使劲忍住涌上来的泪水:温暖,还有,你是愿意接受我的。想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从那时开始落实的,从那时起,会主动给久以未见面的友人一个结实的拥抱,会轻轻拍拍失意的同事肩膀,陪他一起熬夜加班。奉献人生,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是尽你的力量,去做那些你觉得该做的事情罢了。

  也是那以后,对净慧老和尚的另一句话“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也有一些体味。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真意,也许就是同这个世界建立起丝丝缕缕的联系……有时深夜开车到了家里的停车场楼下,却不愿马上回去。开着广播,关了车灯,对面小区里或多或少有几家亮着灯,或多或少有几家窗户边晾晒着衣服,奔跑着儿童。远处近处霓虹灯交相辉映在还未顾得上萌芽的枯枝间,此时明明很孤单,却从心底里涌起对这个尘世间深深的爱来。愿意放下伪装,放下强势,愿意自己是个疲惫而又软弱的凡人,愿意时光就这样慢慢流去,愿意随着这时间与空间一齐改变。原来时间的秘诀就是流逝,空间的秘诀就是改变,而一个普通人,虽然人到中年一无所有,却仍然可以在这都市夜色中默默忧伤。此时世界上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未来要发生的一切都与你无关,战争也好,什么也好。你只是那个人,在时间的流逝中有点悲伤的那个人,而这悲伤中蕴含着多么深刻和汹涌澎湃的美好——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禅心无怨

  不知从啥时候起,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入了一个怪圈:抱怨。拿茶事举例:从坐下开始,抱怨自己为什么要放下那么多紧急的稿件,跑这么远来喝这一泡茶;抱怨你怎么这么泡茶,抱怨喝茶的人怎么这么不对……这一堆抱怨,假设若茶有知,茶都要起烦恼心了。终其所以,这些抱怨都是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不承担。如果判定有比这次茶事更重要的事,原该立即就办才是,而身在茶事中,焦虑那些本来茶事之外的事情,除了破坏品茶的心境外,亦于事无补。

  而抱怨有一种奇怪的习性就是会传染,如果你是一个爱抱怨的人,你会总是遇到要让你抱怨的事,越来越不顺心。你身边也会聚集越来越多爱抱怨的人,你们聚在一起对彼此抱怨身边的人,转过身再抱怨对方……唯一止息人和事越来越不顺眼的办法就是停止抱怨,不仅是从嘴上不抱怨,要从心里也真的不抱怨才行。说起来这是个不简单的修行,美国有个牧师写了本书叫做《不抱怨的世界》,随书还附赠一个紫色的手环,每当你想抱怨了,就把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去,这样一天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爱抱怨了……据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如果你能在21天做到不换手,可能你就可能真正改掉抱怨这个习惯了。我试过,虽然没有坚持21天,但是这个方法,值得尝试。

  茶至深味是无味,人至性处是无情。跟古琴老师聊天,他说起古曲《墨子悲丝》非常不好弹,因为其中的意境现在的人们难以揣测。《墨子悲丝》是讲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子见人染丝,感慨于“丝”之一物,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联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而国家随人事而兴衰,社会随风俗而浮沉……于是,引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就连当时为人尊敬的“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

  《墨子悲丝》是一首洁身自好的曲子,借丝之易染,喻人心易移。在种种境况现前来临,面上不变色容易,心中不动情难。而心如古镜,境过即迁,至难……何是至人?不动尊。何是至性?不沾染。

  茶禅一味,其实茶至深处,是无味。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